2025-04-0209:09
来源: 冷冻食品网 发布者:编辑一口青团,一口春天。
最近,作为清明时令小吃的青团又上了热搜。一方面,各种新鲜口味争奇斗艳;另一方面,从线上到线下、从南方到北方,青团销量在短期内暴增。
不过,一片火热的背后,也有经销商表示,青团整体销量变化不大,渠道越来越分散。
2025年的青团市场到底怎么样?一起来看看吧。
冷食传媒 | 刘江南
01
从皮到馅青团花样年年翻新
清明节临近,青团消费也到了最火爆的时候。自几年前蛋黄肉松青团等网红口味火爆,青团花样几乎是年年翻新。2025年的青团,依旧延续了这种特点。
外皮方面,除了传统的青绿色,还有紫色(香芋或紫薯口味)、粉红色(草莓口味)、黄色(凤梨口味)、棕色(巧克力口味)等各种颜色。几种产品组合成五彩青团,颇受年轻消费者喜爱。
青团的内馅,一直是创新的焦点,可谓包罗万象。
比如,元祖食品推出了草莓樱花、芝士云腿、奇亚籽芝麻、花生燕麦等新口味青团,每一款都别有风味。其中芝士云腿口味青团选用宣威云腿+安佳奶油,吃得出的肉粒感,咸香味美。
青团本身偏甜糯,而山东聊城米浓食品公司推出的紫米提子口味青团,几种原料“排列组合”后,内馅并不甜腻,而且口感更丰富。
在朴朴平台,除了豆沙、黑芝麻、红豆等传统口味,从网红变成“长红”的蛋黄肉松口味,也有榴莲、青梅、茉莉龙井、腌笃鲜等新奇口味。
也有企业将自家主营原料与青团搭配,来一波迎合时令的操作。比如主营海蜇的福建闵洋水产,就将海蜇与青团关联,发布了从调制馅料到蒸熟的海蜇青团完整版制作教程。
青团的主要食材是糯米,不易消化,馅料中糖和油的含量高,“三高”的人群并不适用。但也有一些青团主打低糖、低脂、低热量。
比如,在淘宝,一家拥有30多万粉丝的轻卡烘焙品牌,推出了无蔗糖魔芋青团。添加20%魔芋粉,无蔗糖,不加热也Q弹,挑战“好吃不胖”极限;
一家定位“糖友”的线上门店专门推出了糖尿病人、控糖人群能吃的低碳水艾草青团,包括肉松、椰蓉、芝士、豆沙等多个口味。
针对不同人群、不同消费场景,青团口味不断细分创新。
02
短期销量猛增老字号、经典口味人气最高
作为典型的时令小吃,从进入三月份起,青团市场就开始预热,到清明时节达到高峰,这个把月内青团销量暴增,热度再创新高。
来自叮咚买菜平台的数据显示,2025年清明节前青团销量预计同比增长80%,其中北方市场表现尤其亮眼,以北京为代表的城市对咸蛋黄肉松等咸鲜口味的接受度明显提升,销量增长达30%以上。
3月底,福建永辉超市负责人也表示,青团已经成为今年3月糕点类销量冠军,同比增长超150%。青团销售热度预计会持续到4月中旬。
在众多烘焙糕点店,青团也是春日的主打产品。3月30日,山东聊城米浓食品在其微信公众号上表示,2025年青团累计销量已达1万+。
不过,说起青团销量高、人气旺,还是要数杏花楼、沈大成、五芳斋、知味观、真真老老等老字号。4月1日,在京东排行榜上,麻薯青团品类排名前列的为杏花楼、五芳斋、沈大成等。在许多老字号门店,排队热也成为近期的一大特色。
在古代,青团主要用于祭祀,传承几千年后,已经成为节令美食。也正因为此,经典青团口味依然是主流。能从网红变成经典的,依旧只有蛋黄肉松等个别口味。以杏花楼为例,在其京东旗舰店内销量排名第一第二的青团均为豆沙、蛋黄肉松等经典口味。
一位青团门店负责人告诉冷食君:“新口味主要是吸引客流,让消费者尝个鲜,或者专为少数人群研发。其中也会有一些反馈比较好的口味保留下来,来年继续做。”
03
渠道分散加剧从清明时令到四季常青还有距离
尽管青团口味不断翻新,老字号排队、线上爆单等一片火热,但青团经销商的感受似乎有些不一样。
上海经销商王先生每年都做青团,但今年他却砍掉了几个销售渠道。王先生并没觉得今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,渠道越来越分散、单一渠道销量有限是他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。
“很多商超、电商平台都在自己找工厂定制青团,不从经销商这儿要货了,即便要货也要得少了。”王先生说,今年他线上和线下的渠道都有砍掉的。
王先生介绍,在利润方面做青团和做其他冻品差不多,每年这个时令青团都会有一定的销量,必然要做的。“但现在各个渠道都在学胖东来、学山姆,做自己的品牌,如果渠道品牌很强,定制的产品销量会比较好,增长也很快。”在他的感受中,青团体量没有太大变化,“蛋糕还是这么大,我们不做了,他们的销量上去了”。
几年前,以咸蛋黄肉松青团的爆红为契机,这个传统品类开启了持续创新之路。不过,从节令性美食到日常消费,还有不小的距离。
“上海人上坟祭祖都用,清明时节基本每家都会买点,但平时也不怎么吃。”王先生说。
一位青团成型设备企业负责人谢经理则表示:青团机械化生产已经比较成熟,而且原料都是可以前期储备的,常年生产没多大问题。但这个产品是糯米做的,太黏不易消化,而且高糖高热量,不符合健康消费的趋势。此外,南北饮食差异化明显,目前青团也尚未真正突破地域局限,北方消费者虽然会尝鲜,但消费习惯并没养成。
如何从时令走向日常,青团要解决哪些问题,做哪些方向的创新?有待从业者进一步探索实践。
30000+
三万家冻品经销商5000+
五千家冻品上下游企业10亿+
交易额10亿